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越边境战场上,越南特工队的名字曾是许多老兵心中的阴影。这支起源于抗法战争、在抗美战争中声名鹊起的精锐力量,以 "深入敌后、直击要害" 的诡谲战术著称。他们不仅擅长隐蔽突袭,即便被俘也会伺机反扑,用极端手段制造杀伤,其凶悍作风让对手不寒而栗。
然而,在我军将士的智慧与勇气面前,这支 "精锐" 终究遇到了克星。1984 年 "712 大战" 后,一位刚从军校毕业的见习参谋黄登平,用一场教科书式的战斗,创造了单次歼灭 15 名越军特工的纪录,让嚣张的敌人付出了惨重代价。
一面国旗的挑衅:无名高地上的暗战
战后的前线暂时归于平静,但越军并未放弃袭扰。某天,我军防区内的一处无名高地突然飘起了越南国旗 —— 这片高地虽无驻军,却处于我军火力覆盖范围之内,越军特工竟敢趁着夜色潜入插旗,无疑是赤裸裸的挑衅。
团长震怒,当即下令炮兵开火摧毁。然而,几轮炮击过后,那面刺眼的国旗依旧在高地上空飘扬。原来,高地存在一处巧妙的射击死角,炮弹根本无法命中。就在团长怒斥炮兵之际,见习参谋黄登平主动请缨:"我带战士上去,把它拔掉!"
展开剩余62%彼时的黄登平,刚从军校毕业不久,虽有理论知识却缺乏实战经验。团长犹豫再三,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。登上高地后,黄登平才发现这里的地形远比地图上复杂:岩石嶙峋,植被茂密,确实是隐蔽渗透的绝佳地点。他敏锐地意识到,插旗或许只是诱饵,敌人很可能在附近设伏。
果不其然,第二天,一名战友在向高地运送弹药时触发地雷,不幸牺牲。鲜血点燃了黄登平的怒火,他向团长请战:"我要上前线,替牺牲的战友报仇!"
雾夜惊魂:石缝里的 15 双眼睛
以 "送养" 为名,黄登平获准在高地阵地上留宿一夜。深夜的山林浓雾弥漫,寒意刺骨,他强打精神,与战友们警惕地观察着四周。凌晨时分,浓雾中一个模糊的人影一闪而过,黄登平瞬间绷紧了神经。
"有情况!" 他低声喝止,叫醒了昏昏欲睡的战友。哨长却笑着打趣:"是不是太想打仗,看花眼了?" 黄登平没有放松警惕,他坚信自己的判断 —— 在这种天气里,任何异常动静都可能暗藏杀机。
为了逼出隐藏的敌人,黄登平果断下令机枪封锁可疑区域。枪声在山谷中回荡,却没有任何回应。他没有气馁,继续指挥战士用冲锋枪扫射可能藏匿的草丛与岩石缝隙,依旧毫无动静。
直到天色渐亮,雾气散去,黄登平的目光锁定在一处不起眼的石缝上。他记得勘察地形时,这里并不存在如此明显的遮掩痕迹。走近一看,石缝边缘竟有几处未完全掩盖的血迹!
"就是这里!" 黄登平当机立断,"手榴弹准备!"
一招绝杀:创造歼敌纪录的见习参谋
随着几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,石缝中传来凄厉的惨叫,破碎的衣物和武器碎片飞溅而出。黄登平迅速带领战士撤回阵地警戒,确认无漏网之鱼后,才组织清理战场。
令人震惊的是,这个看似狭窄的石缝里,竟然藏着 15 名越南特工!他们本想利用浓雾和地形优势,在拂晓时分发动突袭,却没料到黄登平的警觉与果断,最终全部葬身于手榴弹的爆炸声中。
这场战斗,黄登平以零伤亡的代价,创造了我军单次歼灭越南特工的最高纪录。战后,他被授予一等功,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 "一级英模" 称号。
从初出茅庐的见习参谋,到令敌胆寒的战斗英雄,黄登平的蜕变,印证了我军将士 "初生牛犊不怕虎" 的血性,更彰显了面对强敌时的智慧与勇气。在那场艰苦卓绝的边境冲突中,正是无数像黄登平这样的战士,用青春与热血捍卫了国家的主权与尊严,他们的故事,永远值得铭记。
发布于:河北省弘益配资-沈阳股票配资-在线炒股配资看必选-免费股票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